「大腦神經回饋訓練」幫助中風或腦傷患者突破傳統神經復健瓶頸

「大腦神經回饋訓練」幫助中風或腦傷患者突破傳統神經復健瓶頸
文:職能治療健康促進園地(許世昌 職能治療師)
腦中風是因為腦血管梗塞、血栓、或破裂出血造成,可大分為「缺血型腦中風」和「出血型腦中風」。雖然是腦血管問題,但是因為腦部主要是由「神經細胞」組成,所以影響到的是神經系統。說到底「腦中風的復健就是腦神經復健」。
關於腦中風復健,傳統上以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等「復健治療」為主。以職能治療為例,利用「目的性」或「治療性」的活動或任務,改善或提升腦中風個案在感覺、動作、認知……等方面的功能,或透過輔具、環境改造,幫助個案在生活上能早日獨立。
然而,不少個案接受傳統復健治療之後,仍然遇到一些無法突破的瓶頸,包括肢體動作無法再進步、復健時無法集中注意力、認知能力受影響、情緒不穩定……等,進而嘗試許多新的自費項目,試圖尋求突破困境。
「易思腦」的「大腦神經回饋訓練」,是一種非藥物性、非侵入性的腦波檢測與訓練方式。適用對象,包含但不限於:ADHD/ADD、憂鬱症、焦慮症、頭痛、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失眠症、腦傷、中風……等。有意進一步了解的民眾,可網路或臉書搜尋「易思腦」洽詢。

註:大腦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 指大腦(構造)是可改變的,透過活動改善神經突觸、增進樹突增長,或產生其他途徑。

許世昌職能治療師體驗腦波訓練
廣告

試運用「感覺刷」處理中風個案感覺問題

文:許世昌 職能治療師

腦中風個案常出現感覺異常,或是手麻、腳麻的問題,在此介紹大家試試運用「感覺刷」(如圖)來處理。

上圖即一般「洗衣刷」,刷毛分不同軟硬度,可做感覺刷使用。

1. 先從手、腳開始,再到整個患側,在此擧上肢為例。

2. 刷子可選擇自己皮膚能夠接受的軟硬度。

3. 刷的力道要讓刷毛平貼皮膚,由上肢近端(上臂靠近肩膀的位置)向遠端(手部)刷,或者來回刷。也可以分段(如上臂、前臂、手部)刷。

4. 速度不要太快。

5. 以背側為主,腹側通常比較敏感,但也可以嘗試。

6. 每次每個位置大約二十下。

[感覺刷的原理]
透過感覺刷(又叫「觸覺刷」)提供皮膚觸覺刺激,皮膚擁有最多的觸覺接受器,刺激回饋給大腦,整合感覺,做出反應。
刺激(如觸覺)–>大腦處理–>反應(知覺、動作、認知……等)

大家可以試試看!有什麼問題再提問。

注意!隨時觀察皮膚狀況,有破皮立即停止。

單手穿外套(影片示範)

許世昌職能治療師示範單手穿外套
先穿患側、再穿建側
將外套內面朝自己
找到患側對應的袖子入口
將患側套入袖子入口並盡量向上拉提超過手肘
讓患側手露出袖口
將患側袖子盡量向上拉提至肩膀
將衣領繞過脖子使建側可以穿入袖子中
最後,將外套整理好即完成

#職能治療
#中風
#半側偏癱
#單手穿衣
#穿外套

https://youtube.com/shorts/8vS1jCgzVe0?feature=share

中風復健|大腦訓練|神經回饋最新科技結合傳統復健助突破瓶頸

文:許世昌 職能治療師

腦中風又稱腦血管疾病或腦血管意外。
腦中風的影響是中樞神經(在此指「腦」)神經損傷造成感覺、動作、語言、認知……等功能障礙,產生或多或少的後遺症,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

大腦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 指大腦(構造)是可改變的,透過活動改善神經突觸、增進樹突增長,或產生其他途徑。

傳統的神經復健以肢體的感覺動作復健著眼,透過動作學習、誘發技巧、侷限誘發療法、雙肢訓練、或機械輔助療法等訓練方法,利用「行為回饋」促進大腦神經修復。而大腦訓練則是利用「神經回饋」最新科技幫助大腦,提升注意力、執行功能,啟動大腦神經元連結,重建復健訓練信心。兩者雙管齊下,可幫助中風患者突破傳統復健瓶頸。

職能治療|短腿固定副木 (AFO)|中風個案為例

文:許世昌 職能治療師

一般而言,短腿固定副木(下稱AFO),用在中風後垂足、或容易足內翻(足外翻在中風較不常見)的個案,職能治療師(下稱OT)通常會使用低溫成形的熱塑性塑膠材料製作。

前置型AFO
使用於行走的 AFO,目前最常見的為前置型副木,就是小腿部位是在前方,在足部部位有開一個洞讓患足穿過。

半成品

自費高溫成形AFO
通常要製作有關節的 AFO,是用高溫成形的熱塑性塑膠材料製作,目前國內是由義肢裝具師負責製作,屬於自費項目。一些較大型的醫院,據我所知,例如臺大醫院、門諾醫院等,有聘請義肢裝具師。在筆者醫院,通常建議下肢或足部張力太強的改穿高溫成形的 AFO。可以有比較好的支撐力,且較不容易斷裂。

有關節AFO
有關節的 AFO,以後置型的為主。製作關節的目的是為了讓行走的步態更接近自然,同時又兼具避免垂足與足內翻的功能。

結語:移除AFO
穿戴AFO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走路時,不會因垂足或足內翻而導致受傷或造成跌倒的發生。因此,當足部的動作能力提升了,例如能夠做出用腳打拍子的動作,或者行走時不會有足內翻的情形時,建議可以慢慢減少穿戴副木的時機,甚至最後可以移除副木。移除的地點可以先從熟悉的環境如家中開始,慢慢到附近的公園……等等。

FB社團:職能治療健康促進實務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9285981170757/

中風復健|幾個有關肩膀的訓練活動建議

文:許世昌 職能治療師

有關甩手,許多治療師都不建議中風個案去做或嘗試。筆者也在社團或文章中解釋過,就不再贅述。

以下簡單介紹一些除了甩手以外的肩膀訓練(含暖身)活動。

  1. 被動關節運動
    主要由照顧者進行,針對肩關節前屈-後伸、側舉、水平內收-外展、旋轉……等動作,每次每個方向做10~15下,速度要慢,太快會誘發張力升高。
  2. 撐手
    最常用的方式是手肘伸直,手腕伸直約90°,手掌及手指平貼床面,四指指間朝向側面或側後方,虎口打開。撐手時間每次約20分鐘。休息時肌肉張力越強越要進行。
  3. 平舉–以舉棍為例
    手肘伸直能力尚可的,使用患側手或雙手握住棍棒或枴杖、雨傘等,訓練抬高整隻手臂。若是初期肩膀無力,則只要試著抬離桌面即可。
    若手肘因無力而難以伸直,可穿戴 gaiter 幫助手肘伸直。
  4. 侷限誘發動作訓練
    若肩膀出現主動動作,可嘗試侷限健側(好手),使用患側進行訓練。誘發患側出現更多主動動作。
4.

以上簡單介紹四種暖身或訓練方式供大家參考。記住!別再堅持要甩手了!!!

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項目及補助金(全)額

整理 長照2.0「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項目及補助金額(低收入戶全額)
01.扶手 150 (提供握持部位之長度每10公分)
02.可動式扶手 3600 (按單支計價)
03.非固定式斜坡板 A 款 3500
04.非固定式斜坡板 B 款 5000
05.非固定式斜坡板 C 款 10000
06.固定式斜坡道 10000
07.架高式和式地板拆除 5000
08.反光貼條或消光 3000 (單處計價)
09.隔間 600 (牆面每平方公尺)
10.防滑措施 3000 (單處計價)
11.門 A 款 7000 (單處計價)
12.門 B 款 10000 (單處計價)
[以上「門」款二擇一]
13.水龍頭 3000 (單處計價)
14.改善浴缸(新增、改換、移除-居家環境改善含原處填補) 7000
15.改善洗臉台(槽)(新增、改換、移除-含原處填補) 3000
16.改善馬桶(新增、改換、移除-含原處填補) 5000
17.壁掛式淋浴椅(床) 5000
18.改善流理台(新增、改換) 15000
19.改善抽油煙機(位置調整) 1000
20.特殊簡易洗槽 2000
21.特殊簡易浴槽 5000

治療技術|減痙攣活動 (含拉筋)

文:許世昌 職能治療師

上 (下) 肢因腦中風 (CVA) 或脊髓損傷 (SCI) 後,可能造成半側肢體、上 (下) 肢、或四肢異常張力 (abnormal muscle tone) 。若是初期低張階段,被動關節運動 (PROM ex.) 是其重點 [見前文《被動關節運動》]。

減痙攣活動時機與目的

針對上肢而言,一旦開始出現張力變強的情況,職能治療師會加入減痙攣活動 (Spasticity reduction motion),包括拉筋 (Stretch) 在內。透過減痙攣活動,可以令上 (下) 肢暫時放鬆,以利執行促進技術或主動運動。其中,『拉筋』就像被動關節運動一樣,可以由治療師、照顧者、甚至患者自己執行。

上肢拉筋原則、注意事項、以及步驟

以下將介紹拉筋的原則、注意事項、以及上肢拉筋的步驟。

1. 在拉筋之前,建議先做單一關節的被動關節運動。

2. 與被動關節運動相反,拉筋的順序是由手指到手腕、手肘、最後到肩膀。

3. 上肢的痙攣 (攣縮) 方向,大多是彎曲 (flexion) 方向。所以在拉筋時,要往伸直 (extension) 的方向拉。

4. 拉筋時,和被動關節運動一樣動作要慢,若是快動作會引起牽張反射 (stretch reflex),可能使張力變得更強。

5. 上肢拉筋步驟:

1) 將手指扳開伸直、大拇指沿掌面外展、掌面朝上 (A—自己做) 或朝內 (B—他人協助)。

2) 另一手握住手指 (注意不能握掌心),將手背向下 (A) 或向外 (B) 扳,使手腕伸直。

3) 手指伸直,手腕伸直,然後手肘伸直 (A 與 B)。

4) 針對B,承 3),加上肩膀外展或微向後伸直。

5) 針對A,肩膀較不容易拉到筋,可以利用牆面或床面『撐手』達到目的。

總而言之,做好『拉筋』的動作,除了可使上 (下) 肢暫時放鬆,還可預防未來產生關節攣縮,和被動關節運動一樣是臨床上基本且重要的技術。

手肘自我協助關節運動+拉筋技術 @許世昌職能治療師

FB社團:職能治療健康促進實務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9285981170757/

淺談肌肉張力、肌力、肌耐力的區別

文:許世昌 職能治療師

許多人分不清楚肌肉張力、肌力、與肌耐力這三者,或是後兩者之間的差異。茲簡單介紹如下:

肌肉張力是指肌肉在放鬆無收縮的狀態下的緊張程度。最常舉的例子是橡皮筋,新的橡皮筋,我們將它懸空拿著,它雖然受到重力影響,仍然可以維持接近圓形,但是用久鬆弛以後,就變成橢圓了。同理,我們也不能沒有張力,正常的張力是維持姿勢所必需的。癱瘓患者所謂軟癱的情形,就是低張力的一種,相反地,所謂的硬癱則是指高張力的情形。肌肉張力可以透過徒手或儀器評估緊張程度。拉筋或減痙攣技術可以幫助暫時性放鬆過高的肌肉張力。

肌力,一般人比較容易了解,就是肌肉力量。換句話說,肌力是指肌肉做最大收縮所出的力量。肌力也可以透過徒手或儀器(如握力器)測出來。透過肌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力量。

肌耐力,簡單的來說,就是肌肉收縮的持久力。肌耐力的評估主要是靠觀察在運動或活動中的表現來判斷是否耐力不足,或有待加強。例如,本來拿得好好的東西,過一會就手痠了,必需出更多力量才能避免東西掉落。同樣地,肌力訓練或肌耐力訓練也可以加強肌耐力。

以上是針對三個容易混淆的名詞做簡單的介紹。關於評估和訓練的細節,請洽您的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

FB社團:職能治療健康促進實務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9285981170757/

中風復健|與患側對話

文:許世昌 職能治療師

一位中風患者的貼文『我與患側對話……』,身為職能治療師,很有共鳴!

與患側對話?

腦中風,乃是因為腦部出血、梗塞、或栓塞,造成腦神經損傷並產生一些後遺症。(所謂的患側,就是與腦損傷位置相對的肢體,例如,左腦損傷的患側是右側肢體。)因此,當腦中風後,對側肢體可能從無張力、無動作、到有張力、有動作。其中,無動作階段對於多數患者而言,也許是很漫長的,包括有張力無動作階段。然而,受損的腦神經細胞雖然因為死亡,沒辦法復原,但是,在死亡細胞的附近有的細胞是尚未活化的,若是透過不斷地刺激,如進行復健,則有可能會被活化以產生新的神經連結,讓本來不會動的肢體開始有動作。這就是復健治療的目的。

為何可『對話』?

我們的心可以與腦對話。研究發現,運動員在受傷或術後待復原階段,透過心像練習,雖然沒有實際參與訓練,仍然可以像實際運動一樣,偵測到相同的生理反應。透過心像練習,運動員才不至於會因為無法訓練而生疏技巧、荒廢體能和耐力。

如何『與患側對話』?

與患側對話,簡而言之,就是和患側腦說話,和它說「趕快醒醒,別再睡了!」,讓未活化的腦細胞活化起來,支配肢體動作或感覺。各位患者朋友,要常常和腦及患側說話。患側還不會動的,可以像教小孩一樣,用好手帶著患側手做動作,邊做邊說明。患側有動作了,要鼓勵它,好還要更好。患側張力強,要一邊做拉筋,一邊安撫它「放鬆,放鬆」。

中風復健|與患側對話 @許世昌職能治療師

FB社團:職能治療健康促進實務交流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29285981170757/